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裸辞后,我做了17个月自由编辑

2023-08-01 14:59:10来源:互联网  

做書按:一个月前,我们发布了《不想改烂稿,于是我裸辞了》一文,为了不让自己对文字的热爱被烂稿给消磨殆尽,编辑湛泊选择裸辞,开启自由编辑生涯。今天这篇文章同样来自湛泊,讲述了他这17个月来作为自由编辑的审稿日常。

01

编辑的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


(相关资料图)

编辑的工作是孤独而单调乏味的苦工,首先你要有异于常人的细心,敢于去深究一切你无法胸有成竹的词语、知识、译名的真伪。

也因此,最近总有人替我捏把汗:“编辑不就是改错吗?这都是AI能做的,你很快就要失业啦!

我想说,多虑啦!且不说AI还要多久才能在本土真正地普及开来,就算真普及了,在审稿上,出版社自身的行业规范就会挡住AI的猛攻。要知道,出版社审稿专用的黑马软件已普及多年,但为何至今仍需要大量的外编/外校如我来帮忙审稿呢?因为软件是死的,而人是活的,是经过三年五载的审稿实战检验的。既然连专门用于审稿的黑马软件都无法将我淘汰,那我又何必担心大杂烩般的AI呢?

如果AI不深耕出版业,那是很难应对书稿中千奇百怪的错误的。毕竟,专门用于审稿的黑马软件就是一个失败的审稿软件,许多错都查不出来。如果不是加急稿的话,用黑马软件还不如自己通读一遍。

人无完人,每个编辑都会有自己的强项和知识盲区,所以一本书稿需要三审三校。从出版公司的角度来看,有的出版公司三轮校对全是由同一个外校负责,但三轮的审稿会有至少两位内编负责,也就是一本书经过了至少三位编辑之手;有的出版公司三轮审稿都是由同一个内编负责,但三轮校对分别由三位外校负责,也就是一本书稿经过了四位编辑之手。但出版公司三审三校之后,下一环节是出版社的三审三校,而出版社在不同环节的审次或校次中会有比较严格的人员分工,基本上会经过3位编辑+3位校对之手。这样一来,一本书稿最多的时候可能有10个编辑经手看稿。

像我在审稿中,甚至在我常接的三校中,总会改出一些初高中语文就该掌握的基础知识,乍看之下都是简单的小问题,却考验着当局者迷的编辑发现问题的能力。而这样的能力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审稿实战来打磨的。可以说,审稿不是简单的纠错式的流水线工作,而是一种对专业要求很高的创造性工作。

我认为,对于编辑而言,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,就不用担心会失业,更不用担心自己会被AI给取代!

湛泊手写审稿建议

02

编辑审稿除了纠错,还在做什么?

编辑的审稿不只是纠错那么简单,以一本外版书的翻译稿为例。

1.要尊重英文原稿,尊重译者译稿

在审稿的过程中,编辑不一定要把英文原稿全看一遍,但在读不懂译文或对译文存疑的地方,是需要看英文原稿的。这样就能清楚译稿是否做到了尊重英文原稿?译者是否有错译、漏译?译文是否符合中文语境(没有翻译腔)和语法?译句是否有更合适的表达?

2.细致审稿

①对译文字、词、句的错、病、漏,以及搭配不当、句式杂糅、规范词形、标点格式、单字成行、单行成页等常规问题进行修改;

②对人名、地名、报刊名、书名、公司名等专有名词,以及对引用的名人名言、史料、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细致核查,逐一确认其中文的规范表达,确保其准确无误且无歧义、无争议;

③对一些敏感词(身体、宗教、灵修、政治、脏话等)进行必要的替换、修改或删除;

④对一些不符合中文语境或语法的拗口、歧义的表达进行必要、合理的润色或重组。

3.审前后表达的一致性

①人名的简称问题,比如玛格丽特·杜拉斯,前一句称她玛格丽特,后一句又叫她杜拉斯,然后叫法不停地反复横跳,这其实是不规范的。像这类有名的人物,就可以考虑局部或全书统一姓氏即可:杜拉斯。

②其他的地名、报刊名、书名、公司名、名人名言、史料、图表数据,以及各类专有名词(包括其英文夹注),都要注意核查其在全书中表达的准确性、统一性。

③一些数字类的表达,也要注意至少局部统一。

湛泊手写审稿建议

03

审稿中最常遇到的问题

每一次审稿都是一次奇遇,一次探险。因为在一本书稿寄到我手上之前,我完全无法知道它的内容,无法确定它有哪些疑难杂症需要我来问诊或是根治。

自由编辑以来,我主要是以接深度润色稿和三校稿为主。深度润色就不提了,因为有说不完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。但三校稿质量已经很好了(前面经过了至少三个编辑二审二校的把关),存留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的/地/得、标点,或是一些不规范用词、不规范译法的小问题。

做了17个月的自由编辑,我总共接手了43本书,发现其中有不少共通的高频出现的小问题值得一说,我整理了自己最常碰到的30个小问题[有不规范用词(异形词)、不规范表达、不规范译法]:

1.干嘛→干吗

2.其它→其他

3.呆在/呆过→待

4.比划→比画

5.懵了→蒙了

6.似地→似的(固定搭配)

7.嘟哝→咕哝/嘟囔(二选一)

8.淤青→瘀青

9.漩涡→旋涡

10.粘土/粘糊糊/粘稠→黏

11.寒颤→寒战

12.一波→一拨

13.亦或是→抑或

14.嚎叫/嚎啕大哭→号

15.不尽人意→不尽如人意

16.得意洋洋→得意扬扬

17.睡眼朦胧/睡意朦胧/醉眼朦胧→蒙眬

18.一个劲→一个劲儿

19.有点→有点儿

20.雇佣某某→雇用某某(做动词时用)

21.来自于→来自

22.成为了→成为/成了(根据语境二选一)

23.涉及到→涉及

24.其他所有/其他任何→两个词不宜连用(根据语境二选一)

25.但却/但是……却/可却/可是……却→不宜连用(根据语境二选一)

26.,期间→,其间/,在此期间;

27.啪的一下→啪的一声/啪地一下→的+名量词(一声)/地+动量词(一下)

28.三十年代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

29.阿兹海默症/阿尔茨海默症→阿尔茨海默病

30.圣母马里亚/圣母玛丽亚→圣母玛利亚

湛泊手写审稿建议

04

审稿中最怕遇到的问题

实不相瞒,我审了上百本书稿,至今还没有一本——在到我手中时——是没有英文格式的标点的(也就是每一本在夹注之外的正文部分,都有英文格式的标点)。这当然首先是作者或译者的不拘小节了,但有时到了三校,仍有个别英文格式标点,这可能就是有的编辑只统改了逗号、句号、问号、感叹号,而常常疏忽了分号、冒号、左括号、右括号。当然,排版环节也有一定的统改统查之责。

说到标点占一个字符的问题,我遇到的最为严格的合作,就是海峡文艺出版社的文学书稿——所有标点必须要占一个字符,不容有例外。全职时接到该社的书稿,我和排版同事总是大眼瞪小眼,随后一起逐页逐句地找——还有哪儿只占半个字符的标点没有找到的?

言归正传,三校中存留的问题,常常是一些不起眼或是基本功不扎实的小问题。事实上,我倒是非常乐意改这些小问题,因为不用纠结,可以速战速决,反倒节约时间成本。

那么,我在审稿中最怕的是什么呢?

别的没啥好怕的,最怕的就是连着几页出现密密麻麻的人名、地名、山名、湖名,但凡无法胸有成竹,就得查一遍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辞海》《英语姓名译名手册》《外国地名译名手册》《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》,而且可能还查不到(因为实在是太“小”了),于是又接着查维基百科(几年前有段时间常用,现在很少用了),再不行就在新闻里找……实在找不到,只能摇头、叹气,无奈地在这个陌生的专有名词旁边标注个“内编核”,交给内编定夺了。

而碰到这种情况只能自认知识匮乏,该花的反复确认的时间还是得花。当然,这也造成了没有效率可言,有时三校个四五页就耗时一个多小时,试问我这样时薪几何?不瞒你说,时薪十几元。不过也不必犯愁,因为也有同样多的时候,我碰到了好稿子,或是需要复查的内容寥寥的情况,这时的时薪就能被平均上去了。

总之,查查找找还是有收获的:自己变得更耐心了,同时每次二三十个专有名词查下来,总能对其中的两三个专有名词留下些许印象,下次再遇到便省却了一些查查找找的时间……

湛泊手写审稿建议

05

掌握最基础的知识

1.“做”和“作”

①叫作/看作/当作/视作/称作/作为……

②做+具体名词(做菜/做饭/做作业……)

③有争议:做+抽象动词 [做准备/做贡献/做选择/做报告……近两年出版方愈发普遍这样用了;尽管我自己依然偏向于“作”+抽象动词(央视新闻也偏向于“作”)]

不过,我最近在读《巴黎评论·作家访谈》,发现书里都是当做/叫做/作贡献/作准备。所以,这一点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要根据自己合作的出版方的过往习惯来改。

2.因普及度与接受度之广而反客为主的词

诺亚方舟(真身是挪亚方舟)

吉普赛人(真身是吉卜赛人)

芒果(真身是杧果)

榴莲(真身是榴梿)

杨桃(真身是阳桃)

湛泊电子版审稿建议

3. 的/地/得

其实,“的、地、得”的问题挺好区分的——

的:定语位居主宾前 [形容词/名词(定语)+的+名词(主语/宾语)]

地:谓前为状 [形容词/副词(状语)+地+动词/形容词(谓语)]

得:谓后补 [动词/形容词(谓语)+得+形容词或副词短语(补语)]

再简化一点,只记它后面,这样记更容易,而且多数情况也能用对——

①的+名词

夜晚的星星(名词、主语)总爱眨眼睛。

月亮是银河中一朵孤芳自赏的睡莲(名词、宾语)。

②地+动词/形容词

星星悄悄(形容词)地眨(动词、谓语)眼睛。

月亮是多么(副词)地安静(形容词、谓语)啊!

③得+形容词/副词短语

初十的月亮笑(动词)得好开心(形容词、补语)!

划过银河的流星美(形容词)得很(副词、补语)!

4.数字问题

大家在阅读中或许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:同一个数字,前一页是阿拉伯数字表达,后一页就变成了汉字表达,比如五年/5年。这种情况一般是需要统一表达的,但首先要按书稿类型来看(文学、社科、政府),其次要分全书统一和局部统一来看。

①一般文学书可全书统一为汉字,也可全书统一为阿拉伯数字。个别情况则为局部统一,比如,“他小学读了5年,初高中读了5年,大学只读了两年。”这里的“两年”,就可以考虑改成“2年”,做到局部统一。

②对于社科书,有一些出版方会将>3的数字都统一为阿拉伯数字,反之,则统一为汉字;有一些出版方则和文学书一样,要么全书统一为汉字,要么全书统一为阿拉伯数字。当然,也有视具体语境来局部统一的情况。

③政府年鉴/县志类的书我也接触过不少,近年是可改为阿拉伯数字的应尽量改为阿拉伯数字了,包括<3的数字。

06

审稿中遇到的疑难词

有一次我在审一本英国小说的过程中,遇到了“回㨃”一词。

但根据语境,我立马知道它是“回怼”“回击”“反驳”的意思。而“回㨃”这个词,实属少见。

事实上,我审稿了5年多,还是头一次碰到这个词。也就是说,我对这个词并没有十足的把握。

因此,必须查,查到底!

第一,业内权威词典《辞海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古代汉语词典》等,均未收录“㨃”,而均有收录“怼”。

第二,知乎、百度文库里有不少文章从词源等角度极尽笔墨地为“㨃”正名,认为“怼”是狸猫换了太子。

第三,“怼”确乎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,更是入选了“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”。在此之前,“怼”字最常见的搭配大抵是“怨怼”。

第四,在权威媒体方面,央视新闻、新华社也一律用了“怼”,而一致弃用“㨃”。

因此,面对“回怼”这一近年被民间广泛使用,并频频高调地现身于官媒文章中的词,显然,它已具备了强大的约定俗成的普及度与认可度。

这种情况下,在“回怼”已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着的语言现象,或者说时代语言样貌后,我认为,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该宽容处应宽容。

一来值得商榷;二来或许需要一些些变通处理,需要一丝丝有温度的人情味。

综上,不管有多少文章在为不断式微的“㨃”正名,我也无法确保其是对的,或者说,无法确保其在图书质检环节不会被判定为错。

如果我还是像全职时期那样有全权审稿的权限,我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个词直接改为“回击”或“反驳”,从而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歧义或争议。

但作为自由编辑,出于慎重考虑,我最后只在这个词旁边写了三个字——内编核,交由内编去自行斟酌吧。

总之,图书编辑一要从专业的角度来敢于挑刺,二要从读者的角度来避免阅读歧义。

07

自由编辑的一些感悟

对于居家审稿而言,自律固然重要,但同样重要的,还包括给自己留有余地。

在确保最基本的审稿进度的同时,我一般会把早上的时间都腾出来做自己的事,要是真的忙到分身乏术的时候,早上的时间亦可作为ddl的缓冲带,这样就不至于太过焦虑。

审外国小说是我的强项,也完全契合了我的阅读兴趣,所以审稿如度假,属于“一鼓作气,再而强,三而无敌”的状态,审得越久,工作效率也越高。

但深度润色一直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棘手工作,再加上需要深度润色的多是非文学类的书稿,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范畴,所以改稿过程常常如坐针毡、度日如年,属于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状态,审得越久,效率越低,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越颓丧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全职时期在纠结着要不要离职那会儿,手头正好来了本关系户作者的近乎要重写式的深度润色,真的,改稿的每一分钟都熬不下去,一直在改一大堆低级的错误,最后用了一个多月改完了,我业已所剩无几的职业热情也被彻底榨干了,于是果断辞职,退出职场。

还有一点,就是工作要么扎堆袭来,要么全部无影无踪。很多时候,出版方会扎堆把三四本书稿同时寄给我改,比如我今年5月的时候,手上同时改4本书稿,没办法,只能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来保证进度。但与此同时,我也有过好多次连续一两周都没有一本书稿可改的尴尬局面。但好在我已经过了焦虑期,我把这样空闲的时间用来阅读、出游、写文案,反而是一种调整精神状态的良方。

总之,自由编辑是可行的,我会继续坚持三年。三年之后,如果AI的确没有威胁到图书编辑审稿,那我就继续做一辈子自由编辑!
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查看更多精彩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相关词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