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一场持续17年的“学雷锋”接力行动——“周末关爱”让城市更有爱|环球热文

2023-03-30 06:23:31来源:中国青年报  

3月3日,在江苏常州日报社旗下媒体《常州晚报》“周末关爱”栏目的版面上,一则编号为561号的急难救助档案记录了50岁的王娟(化名)在丈夫与公公相继去世后成为家中“顶梁柱”的故事。

去年10月,王娟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去世。今年年初,王娟的公公也过世了。从此,她独自承担起照顾15岁的女儿与婆婆的重任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我在,这个家就在。我一定会好好的,把家也照顾得好好的!”王娟告诉前来采访的吕洪涛。

吕洪涛将王娟的故事写成报道,为她建立急难救助档案,并发表在“周末关爱”版面上。

吕洪涛是在“周末关爱”栏目工作最久的记者之一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将需要帮助的老百姓的微心愿写下来,并吸引爱心人士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。

该栏目创立于2007年,是江苏省内最早创立、持续开办时间最长的新闻微公益栏目。日前,“周末关爱”栏目组荣获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誉称号。

《常州日报》副总编辑陆文文是栏目创办人。据他介绍,2007年时,常州市共有生活困难群体近10万人。选题策划会上,社区条线记者反映,每到年底,社会各界都会去社区送温暖,但大多是自上而下、并不了解贫困家庭到底需要什么。

“我们能不能通过采集贫困家庭的需求,发动爱心人士帮他们完成一个小小心愿?”2007年2月,《常州晚报》策划设立“新年圆梦”栏目,连续10天刊出10个社区共100个贫困家庭的困境和微心愿。

这些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。到大年夜,100个贫困家庭的微心愿全部实现。

新春过后,“新年圆梦”就变身为“周末关爱”,每个周五都会在报纸上刊登常州市一个社区10户生活困难家庭的情况,呼吁引导全社会一起来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。

17年来,栏目组先后有40多位记者编辑参与。2013年,吕洪涛加入该栏目组,工作至今。

今年59岁的杨长武是常州市勤业新村一社区居民。2014年,杨长武的儿子患上尿毒症。他一度打算“割肾救子”,可是他的脂肪肝指数偏高。坚持跑步3个月,他终于把甘油三酯降了下来,换肾的高额费用却难倒一家人。

得知情况后,“周末关爱”栏目组对杨长武一家的故事进行报道。短短一周,杨长武一家就收到善款8万元。如今,杨长武的儿子已恢复健康,并且找到一份财务相关的工作,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。

在吕洪涛看来,一个个微心愿圆满达成也意味着一个个希望向着阳光生长。像杨长武一样的受助者还有很多。“其实,许多暖心的故事并不一定惊天动地,也可能只是一件温暖的小事。”

截至2022年年底,“周末关爱”栏目组策划500余场活动项目,先后走进2500多个(次)社区、3万多户困难家庭,通过采访报道呼吁引导、多方奔走牵线,10万多名困难群众受益,累计捐助金额达1500多万元,吸引并带动了500多个单位团体和两万余名爱心个人,积极参与到这项点对点精准帮扶助困的学雷锋新闻行动中来。

“文章最重要的是真实,以真实的故事、情感打动人心。”《常州日报》区域融媒中心副主任吴燕翎说。此前,她入职后就从事“周末关爱”的报道工作,她把学习雷锋精神、帮助老百姓,当成自己的新闻理想。

她说,雷锋正是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拼凑出乐于助人的大爱,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正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追求。

多年来,吕洪涛也感受到“周末关爱”栏目的成长。2021年,该栏目从最早的每周一个版面扩展到两个版面。

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,2023年年初,“周末关爱”入选常州市慈善总会2023年度慈善公益项目。常州市慈善总会将对通过“周末关爱”捐助的爱心善款进行20%的配捐。近年来,常州市慈善总会已通过该栏目向困难群众捐助约150万元。

在接受采访时,吕洪涛正撰写“雷锋月”的相关稿件,他这样写道:“与爱相随,温暖相伴。我们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加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,一起为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送去温暖和关怀。有意者可拨打‘周末关爱’学雷锋热线……”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相关词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