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石油人永远年轻

2023-02-01 06:28:29来源:中国青年报  

1月16日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胡春艳在“埕海一号”海上采油平台采访平台经理于腾蛟。


【资料图】

编者按

“新春走基层”期间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践行“四力”,奔赴渤海湾,登上海上采油平台;一路穿越风雪,感受大秦线上重载列车司机的责任;乘坐新成昆铁路动车组,捕捉那动人的一缕阳光……记者脚下有泥土,心中有真情,用“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”书写了一个个坚守岗位、甘于奉献的青年人,见证了他们挺膺担当、平凡而闪亮的青春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“埕海一号”是渤海湾最年轻的海上采油平台。它的年轻体现在很多方面:投产不足一年;执掌平台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;采用的数智化海上采油平台是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智慧系统。这是中国人向海采油的足迹中,踏出的最新鲜的脚印。我相信年轻的力量,那种勇敢和无畏令人向往。于是,隆冬时节,我开启了奔赴海上油田的采访。

去往“埕海一号”的路途有些漫长,从天津市区驱车一个半小时到大港油田总部,再行车1小时到海边登船,船行3小时才能到达“埕海一号”。而这数小时的路程,油田人走了十几年。

渤海湾盆地是我国油气总产量最高的盆地,2009年已探明此处有油,可滩浅海采油技术在国际上尚无先例。大港油田人都知道一句话——“好比把一个盘子摔在地上,再踢上一脚,碎成一片一片的”,以此来形容这里油藏之复杂,而他们就是要在这泥滩里找石油,把每一点油藏当成宝贝精心开采,舍不得浪费一滴资源。一代又一代接续攻关,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终于让“埕海一号”如同钢钉般深深插入渤海湾。

我采访过很多石油工人,每次采访都是一场精神洗礼。虽然有些采访对象的面孔已经模糊,但那红色工装和一身油味儿,是石油人永不褪色的印记。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延续、传承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,以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为初心和使命,勇毅前行。

登上“埕海一号”后,我才意识到这是真正的现代化数智平台。我曾去过时代楷模王继才用一生守护的开山岛,知道海上日晒风吹会给人留下一身病痛。而在“埕海一号”这个海上钢铁城堡里,即使甲板上只有零下20摄氏度,舱内依旧保持着24摄氏度左右的恒温。

时代在发展,技术在进步。“埕海一号”实现了全流程管控和数据的自动感知,“智慧的大脑”不仅可以预警、诊断,还能主动优化和辅助决策等。24岁的技术员聂虓宇挑起守护“智慧大脑”运行的重任。他是“油三代”,祖辈、父辈都是当时大港油田的开拓先锋。如今,接力棒传到他手中,他视为一种使命。与父辈相比,聂虓宇有着更多选择,而他似乎没有考虑过这些,这就是石油人身上挥不去的情愫。

这个春节,聂虓宇一家三口不曾相聚,他在“埕海一号”,母亲在人工岛,聚少离多对他们家而言习以为常,“工作是天大的事”。即使在休息时间,聂虓宇也尽可能多地跟更有经验的工程师多学点儿,整个团队人员的工作状态都如此。聂虓宇对我说,“这是一种传承,我们年轻人肩上的担子并不轻。”

在“埕海一号”,我看着他们在零下20摄氏度的海上一刻不停地忙碌,谈起这个不足周岁的新平台,每个人都充满自豪。平台负责人于腾蛟参与了整个平台的建设,今年40岁的他,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采油事业,他感受到一种幸福。

是啊,中国这艘飞速向前行驶的巨轮,有一代代年轻石油人的青春和热血。石油人永远年轻!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标签: 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种 重载列车

相关阅读

相关词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