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观速讯丨有机产业护生态富农民

2023-01-13 08:23:54来源:人民日报  

“有机专家又要来咱们基地了,大家伙儿把手里的活儿先放一放,赶紧过来听课啊。”一大早,河北省隆化县唐三营镇西杨树沟村的徐兆良就招呼乡亲们上课,一起学习种植有机黏玉米。

老徐口中的“有机专家”来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(以下简称南京环科所),2019年起定点帮扶河北围场县、隆化县发展有机产业,探索出了一条有机产业蓬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新路。

让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


【资料图】

围场县和隆化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区过渡带上,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,但长期以来,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产业优势。

2019年正月初九,围场县、隆化县白雪皑皑的山沟里热闹起来。南京环科所帮扶小组的专家们踩着厚厚的积雪,一头扎进了定点帮扶村,挨家挨户地和乡亲们拉家常,了解乡亲们的需求,寻找产业发展方向。乡亲们渴望改变的心情、渴望致富的眼神,不仅令帮扶小组成员们印象深刻,也让他们要用“好生态”换来“好钱景”的使命感油然而生。

在围场、隆化发展有机种植,南京环科所帮扶小组是有研究基础的。组内成员10年前承担的《坝上地区自然保护区有机食品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》,便是以围场当地有机食品开发为研究对象的。但是,困难也是现实的。调研结果显示,大部分帮扶村位于莽莽大山深处,沟深坡陡梁多,交通不便。当地农民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,固守传统的农业耕作经营方式,缺乏农产品品牌认证意识以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,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带头人也不好找。

关键还是干起来。一方面,帮扶小组前往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,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产业发展的“金点子”;另一方面,前往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大城市开展调研,了解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。扎实的调查研究和技术资料梳理后,帮扶小组最后认定结合当地资源优势,聚焦特色有机马铃薯、胡萝卜、水稻种植等产业,走有机农业发展的路子,实现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。

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,帮扶小组迅速行动起来。先后组建起专家团队,明确了有机农业发展布局,提出了“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生产模式、“政府引导+服务+政策支持+监管”管理模式和“产品导向+客户导向”营销模式,汇总了共计32种适合当地气候水土情况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。

精准培训,带着农民一起富

有机农产品生产伊始,群众疑惑颇多:不用化肥和农药,这地该怎么种?土豆、玉米能长好吗?有机生产技术究竟靠不靠谱?问的都是群众的操心事、揪心事。一旦回答不好,影响的便是村民对发展有机农业的热情。

徐兆良本在外地打工,返乡后一直从事黏玉米种植。老徐说,黏玉米口感好、营养价值高、不愁卖,就是病虫害严重。“专家们来了之后,教了咱生物农药的防治技术,黏玉米一年比一年长得好,价格也看涨,这下俺们心里踏实了。”

不只是黏玉米,帮扶小组技术人员分类确定不同产品的有机标准与技术培训内容,将田间地头当作教室课堂,培训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,培训现场互动问答,最大程度调动起村民的学习热情。几年间,南京环科所前后共计派出98人次赴围场和隆化深入村企、合作社及田间地头实施点对点面对面培训,累计培训超1100人次。

产得好还得卖得好。“‘提篮小卖’的思维可得改改了,有机市场前景广阔着呢。”围场县农业农村局的都雪松在参观过长三角地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、高端有机销售市场等后,和乡亲们分享着自己的感受。

这种改变来得并不容易。2019年10月,围场迎来了有机土豆和胡萝卜大丰收。但负责农产品销售的围场农瑞通公司负责人宋喆却犯了愁:数量巨大的有机产品该销向何处?让他想不到的是,南京环科所帮扶小组也在积极为这些有机农产品寻找销路。联系电商销售平台,联系检测机构即时检测,带着电商采购负责人实地调研,让销售平台和生产企业直接对话……经过10余次沟通联系,订单终于签成了。“产品导向+客户导向”的销售模式,也让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搭建起来,让更多的有机农产品从田头走向餐桌。

截至2022年底,围场、隆化两县绿色有机认证企业达60多家,有机农产品年销售额约9.5亿元。与此同时,两县化肥施用量相比2018年累计减少近4500吨,逐步形成了以点串线、由线连面的绿色有机产业提速增效格局。

标签: 资源优势 田间地头 有机食品

相关阅读

相关词

推荐阅读